360牵手ORVIBO能在智能锁市场掀起多大波澜?


近日,互联网巨头360推出智能门锁新品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了,但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这款新品的命名与之前360之前的命名似乎有些不太一样,在360后边赫然出现了“ORVIBO”几个英文字母。熟悉智能家居行业的网友都知道,ORVIBO是一家专注于物联网与智能家居领域的知名企业,拥有全球领先的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。
360与ORVIBO,一个是互联网安全巨头,一个是智能家居知名品牌,二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?它们的联手将给本已红透半边天的智能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?它们的联合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?这些都是网友关注的话题。在《门锁世界》看来,360与ORVIBO之所以能成功牵手,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:
首先,关于真伪智能锁的争议在行业已存在多年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,他们把单机指纹锁、密码锁、人脸识别锁、指静脉锁等电子锁都统归为智能锁;而同样在用户的认知中,单机电子锁就等同于智能锁。其实无论是企业的标榜也好,用户潜意识的认知也罢,这种归类和认识都是错误的。
因为随着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的发展和成熟,智能锁作为整个智能家居领域重要的一环,与其他智能家居单品联动,最终走向联网化是必然趋势。只有联网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交互功能和使用场景,也只有联网之后的智能锁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锁。

其次,锁作为家庭安全的第一道关卡,安全性始终是它的核心和本质,智能锁同样肩负着保护用户人身及财产安全的职责。因此,无论是智能锁硬件和机械结构的安全,亦或是软件和联网的安全,都备受用户的关注。
基于这两点,作为智能家居领域的知名企业,ORVIBO一直是联网型智能锁的主要推动者之一,在产品设计、研发和创新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;360作为互联网安全巨头,在软件和网络安全这块优势和影响力也毋庸置疑。
其实从360首款智能锁S1来看,360就已将安全放在了首位,不锈钢材质、安全性芯片钥匙、虚位密码等的应用将智能锁无论从硬件的层面,还是软件的层面都做了安全性的提升。此前,360虽然已布局智能锁领域,但近来京东 、小米、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在智能锁领域的布局明显加速,为此360自然看不会坐以待毙,自然会推出新品来与各大巨头抗衡。
360之所以与ORVIBO联手推出新品“360智能门锁ORVIBO K1”,对二者来说是各取所需,取长补短。其实,作为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参与者,ORVIBO对智能锁早已虎视眈眈,2017年年底就已推出的首款智能锁T1,该产品由曾获红点、IF等设计大奖的团队操刀,摒弃了复杂、累赘的装饰,采用“极简、整体”的线条,以及方与圆的基础几何构造,为此颇受用户的青睐。
可以说,T1让ORVIBO一鸣惊人,在淘宝平台开启众筹仅48小时,金额就突破了1300万,最终以14444966元夺得了智能锁众筹第一的宝座。作为网络安全的强势力量,360要选择合作伙伴自然会选择在创新、研发、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,而ORVIBO正好符合360的要求。

由此可见,二者的牵手,ORVIBO发挥了在研发、设计、创新等方面的优势,360则发挥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特长。那么,两者的牵手将对智能锁行业和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呢?
一、360网络安全背书,切中行业痛点。360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,其依托于自身强大的安全基因,早已于去年6月牵头成立了“智能硬件产业安全联盟”,旨在推动智能硬件产品的安全标准,提升传统硬件厂商的安全能力。因此,360智能门锁ORVIBO K1必定会围绕“安全”作文章,而这正好切中了目前行业所存在的智能锁易被黑客攻击、用户隐私易被泄漏等安全痛点。360网络安全的背书,让用户更容易接受智能锁。
二、360牵手ORVIBO,粉丝圈扩大,势必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。据360半年报显示,360PC端安全产品渗透率已高达96.54%、浏览器渗透率高达79.93%,月均活跃用户高达4.32亿, 360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毋容置疑,如果在推广上,360给予360智能门锁ORVIBO K1更多的资源,提高曝光率,这款新品或将成为下一个智能锁爆品;而ORVIBO在智能家居领域耕耘多年,其智能家居产品已在全国30多个知名地产项目落地,为600,000家庭实现了全无智能化,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为此,二者的牵手将进一步扩大粉丝圈和朋友圈,也将进一步挤压中小智能锁品牌的生存空间。
三、将推动智能锁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融合。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硬件领域,360产品已涵盖了智能路由、智能摄像头、智能云镜等;而ORVIBO在智能照明、智能交互、智能影音、智能安防等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口碑,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。如今,360与ORVIBO联合推出双logo智能锁——360智能门锁ORVIBO K1,其目的就是推动智能锁与其他智能硬件的联动与融合。
当然,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。未来,360与ORVIBO能否成为智能锁领域真正的王者,不仅要看二者合作的深度,更要看在产品、研发、创新、设计等能否持续投入,最重要的还要看市场和用户是否买单。